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我一直以母校定襄中学为荣,她不仅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全省首批36所省重点中学之一,当时在忻州地区与忻州一中、范亭中学三足鼎立。我1982年入学时读高87班,班主任先是牛梅荣老师,后为郭盈治老师,高二后学期选学文科进入91班,班主任是董玉峰老师。给我们代课的教师数学有郭建民、宋孟荣、郭盈治、李玉鲜老师,语文有牛梅荣、范志杰、周仁义老师,英语有智虎伟老师,地理有冯宪民老师,历史有郭根万、薄宪忠老师,物理有黄川治老师,化学有管五龙老师,政治有赵巨伟老师,等等。那时的定襄中学相当兴盛,不仅有当年分配或下放来的北师大、华东师大等一众名校毕业的名师,也有本土培养起来的优秀教师。他们对我的培养教育使我受益终身,诸多细节历历在目,实在是不胜感激、无以回报。其中培养我的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和老师还有教导主任张季翔老师、团委书记蔚东桥老师和教导处任全旺老师。于我而言,14岁考入定中,是从乡下到县城,从懵懂无知到初涉世事,所以三年下来,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过程,也是长心智、初始形成世界观的重要铺垫阶段。高一全校竞赛时,语数英理化五科我都参加了,三门取得了前七八的名次。感谢老师们的精心培养,推选我当了三年的班干部,高二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高三担任校团委副书记,我还当了三年的国旗班班长。我在组织参与社团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这也是我一升入大学时被任命为年级班长的重要履历依据,尽管当时在全年级我年龄最小。
每个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一定都会受到老师们的培养教诲,也都有一个从成长到进步而成才的过程。母校对我最大的培养塑造之处在于:
一是让我增长了见识。除了文化知识的积累提高,也让我学会观察社会,毕竟从乡下到县城,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变化,还有社会关系的变化,所谓做人做事有了新的视角与着力点。
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与自立。高中住校离开了父母的呵护,需要靠自己安身立命,而老师们推举我当班级和学校干部,在全班全校大庭广众之下抛头露面抑或引领风尚,不仅需要学习成绩超群,而且需要提升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不仅需要组织放心、老师满意,也需要同学们的支持与配合。换言之,称职的学生干部是应该成为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教学双方起到一种有效沟通与融洽关系的作用。
三是让我确立了人生目标并勇毅前行。童年时的乡下环境,局限了我的视野,在高中阶段的求知和启智,打开了自己的眼界与思路,让我知道了大千世界的精彩,更迈开了踔厉奋进的步伐。而这新征程的开启,离不开母校老师的精心培养,离不开家乡深厚文化底蕴的浸润。可以说,定中三年的求学历程,是我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启蒙。
正是有高中阶段的初步锻炼,大学四年我的学业与心性、知识与品格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成长。前面已讲到,一入学就担任了年级班长,大学二年级入党,还担任了法律系学生会主席、山西大学校学生会副主席,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省政协机关工作。除了踏实肯干、敬业上进外,反哺家庭、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也是现实面临的问题。毕竟当工人的父亲已经退休,母亲还在乡下劳作。说实话,那时的我还是“小我”,还停留在如何成家立业的阶段,还未能将个人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与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联系在一起。当时心中满是干好本职工作,回报父母与老师养育之恩的朴素感情,当然,更感谢党和国家的培养,是高考制度的恢复,自己才能够上了大学,又是在助学金、奖学金资助下才得以完成学业并参加工作。
真正拓宽我眼界的是2002年,我从省政协机关借调后来又调入中央机关工作,使我在更高层面、更大平台上感受到了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是在中央机关层面想事情、看问题,十余年多次在全国各地的调研考察和巡视检查,能让我躬身入局,感受自已应该担负的职责。2012年交流到湖北省工作之后,则让自己以亲身经历对比,思考如何看待山西与外界特别是兄弟省份之间发展的差距,思考自己如何为报答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幸运的是我于去年得以调回山西工作,终于可以为家乡建设直接出力流汗了。但抱愧的是高中毕业37年来我一直背井离乡,特别是人生最宝贵的20年我都是游走在北京、四川、湖北等地,回家乡的机会不多,一年不过一两次、加起来不超过一周时间,有时春节都顾不上回来,而对培养我的母校定襄中学,我几乎没能专门回来探望过,更没有做出什么贡献,虽然与部分老师同学也保持着联系,偶尔彼此帮一些小忙。这也是我迟迟未能按照县政协郭丽云主席和老校长任全旺老师要求及时写出纪念文章的原因所在。母校定中对我的培养塑造作用是巨大的,我对母校、对老师的感谢感激之情是真切的,想为母校做些什么也是我多年未尽的夙愿。好在来日方长,我相信一定会有合适的时机能让我再回母校故地重温、静心感受那份真情厚意并了却我的心愿。
谨以这些文字表达我对母校和老师们的感恩之情。衷心祝愿母校百年风华正茂盛,祝福母校师生未来卓异更可期!
(李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