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中几位亦师亦友的前贤 ⑩-凯发k8网站
传递文明薪火 温暖大美山西
凯发k8网站

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品读
当前位置:凯发k8网站 >> 品读 >>
往事如烟中几位亦师亦友的前贤 ⑩
文化人秦洪彦
文章来源:《文明山西》周刊     时间:2022-11-04      

  我与秦洪彦可谓忘年交。能谓忘年交者,一是年龄即行辈上差别较大,秦长我约20岁;二是不顾年岁之差,不存在交流障碍;三是不限于一般认识,而是来往甚多,说话投机,甚而两家人之间也都熟悉,此三条符合秦洪彦与我。

微信图片_20221104110117.jpg

1991年编审《翼城县教育志》时,中为秦洪彦,右二为作者。

  历来有“以文会友”之说,我与秦洪彦即是如此。大约1985年左右,我写了一篇关于报纸美学的论文,写作动因及准确标题记不起了,肯定是因为某事而为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力提倡学毛著,要求“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受此熏陶,不少人学会了鼓捣知识冒充学问的伎俩,包括尚年轻的我,此文就是“成果”。当时山西日报有新闻研究所并办有《新闻研究》刊物,我因撰写发表此文认识了秦洪彦,他是研究所副所长,当时60岁左右,中等身材偏瘦,人很热情,研究所估计是既老资格又退二线的人在干活的。文章当然是发表在那个刊物上了,后又收录于山西美学学会的首本论文集《美学新视角》,这是题外话。

  应该是1988年,一个偶然机会我们又相遇了,秦洪彦说他正在筹备山西日报首届理论研讨会,向省内各报社征集论文,离截止时间还差几天,已收到不少来稿。虽然我已在出版社,但他还是邀我也写一篇,可能出于客气吧。当时我还有些年轻气盛,因为有过相关经历及看过一点相关的书,硬是用三天时间造出一篇《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若干思考》,我以毛泽东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外对新闻的研究,认为新闻的快捷性使之难以达到反映事物完全意义上的真实,故只可讲真实度而不可讲真实性,性是刚性要求,度是柔性指标,讲度更为客观也更易为读者所接受,然后又从几方面探讨了提高真实度的途径。那年头文稿还多是手写,当我把稿件送给秦洪彦时,他很高兴,还表扬了几句,但事实上是他很吃惊,因为没料到我当真写了而且还这么快完成,这是多年我们十分相熟后他告我的。论文入选了,研讨会也开了,接下来要出个论文集,他邀我帮忙,但是因为1989年政治形势变化,加上主持此事的山西日报副总编韩钟昆调人民日报社,论文集最终没有出成。我文章中关于提高新闻真实度的内容后发表于《新闻出版报》。这次参与研讨会最重要的结果是秦洪彦由此与我成了好朋友。

  秦洪彦资历很老,1949年之前就进入解放区的新闻队伍,新中国成立,他是参与创办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的人员,几年后调入山西日报社,当过记者,也当过编辑。但他似乎对新闻报道兴趣不大(当然工作肯定是做的),我们交往20多年,从未听他提及自己的某篇新闻作品。他更钟情于小评论、小杂文之类,写过不少。他告我说有意选这些文章出个集子,对这事我当然义不容辞,集子在1989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春归集》,书中收录约60篇文章,有评论、杂文、随笔,等等。装帧是32开长条本。书的封面是我设计的,秦洪彦自己题写书名。书不算厚,10万字的样子,但秦洪彦自己很满意,他说:“不厚很好,这是我的另一种名片。”秦洪彦是襄汾县人,该县属临汾地区,这里他的熟人很多,有人对该书写了评论,发表在《临汾日报》上。

  我后来成了秦洪彦家的常客,在他家数次遇到外地客人,先以为是亲戚,后才知道不少是本村乃至本县来省城办事的。见得多了,我对秦洪彦说:“你把成语沾亲带故的意思都改了。”他一时不解,我说:“原义亲是亲戚,故是故人,到你这,亲是乡亲,故是故乡。”他一笑:“有道理,但没法。”我说:“是没法,谁叫你人善人缘好呢!”秦洪彦热心为家乡办事,并常把我也叫上。有那么一阵,我俩好像形成了一个出版工作室或者说出书代理处,不过这一是业余二是公益。那些年,有的书出版社不接受正式出版(如县里的分类志),只能申领内部图书准印证,而编著者又希望出的与正规的图书一样,包括编辑印装,而我们就帮他们做到这一点。当然多为临汾地区的书,第一本就是他们县的教育志。这些事由秦洪彦主导,我是“友情主演”,权当办好事。老实说,这一过程也使我学到不少知识和技能,如对志书的体例,编纂等就是那时了解的,当然也结合着看有关书籍,再比如出书过程中的装帧设计、印刷工艺、成本核算等,这是一般书刊编辑工作不会涉及的。

  秦洪彦心态总是很平和,他说:“人总该与人为善,不要害别人,就是别人欺负你,能躲就躲开算了,好坏都会有报应的。”他退下来后被省新闻出版局聘为报纸审读员,一干好多年,他认真尽责,也写过不少审读意见。讲到此事,他私下告诉我:“我是主要写表扬意见的,人家办报也不容易,不要动不动指手划脚说人家那么多不好。就是遇上确实该批评的,我也是先肯定好的地方再说问题。”这种态度对不对,不好评价,但审读员中抱如此态度的不多。许多年后我也进入审读员队伍,在一些会上,就真见过那种恨不得一棒子把某报刊打死的审读员,这时才悟到秦洪彦当年的做法也许含有看不惯什么人的成分。

  秦洪彦很热心,或者说助人感很强,在我主持《编辑之友》杂志后,有次他向我推荐《山西农机》的主编肖远鸣,说这位女士如何吃苦能干,如何把一本普通杂志发行到十几万册,建议应该在我们刊物上宣传一下。当时我还不认识肖远鸣,是多年后认识的,她与她的同事们办刊很有奋斗精神。但《编辑之友》以编辑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主,虽也发人物介绍,那是在全国范围中的典型,肖远鸣还“不够格”。此事没办,但秦洪彦的热心却令人起敬。

  秦洪彦善于主动与人交往,有一年,陕西一批客人访问山西日报社,这与他本来没有什么关系,但客人们在院中休息等车时他竟主动上去搭讪,其中有位曹彦是陕西某出版单位的,爱画漫画,秦洪彦就这样与他成了朋友。几年后,曹彦出了本人物诗文漫画集。书分三部分:作家、出版人、师友,共有150多人,在师友中,有一幅为秦洪彦,并配文为:

  太原智叟,退而不休,集藏写作,诗书画邮,一生无求,乐而忘忧,营北方斋,比南山寿。

  北方斋是秦洪彦为自己书房取的雅称。确如曹彦所说,他爱好广泛,不过依我的观察,他的爱好是求杂而不求精,对秦洪彦来说主要是一种生活的调剂与乐趣。以收藏论,他集邮、集报(有特别意义的)、集挂历,还集一些小玩艺,比如他就收藏若干瓦当,他给我展示,而且挑出两个“硬”送给了我。他是省集邮协会的理事,这倒不是他所集邮票中有什么珍邮,而是他写过多篇有关邮票的小文章,在邮友中很获赞扬。他也写书法,真够什么水平不好说,但起码有些功底,并且敢于参与。有次山西日报社庆,搞社藏书画展,我去参观了,其中有全国一流书画家如吴冠中的赠品,但本地作品中竟也有秦洪彦的。

  2012年,我的那本《编辑如是》出版,我自然要送秦洪彦,他很高兴,还表示要写一篇评论,我以有人会写为理由连忙劝阻,这时他应该是85岁左右,这等年纪还是不要费力为好。

  秦洪彦自我定位为“文化人”,常说咱们文化人如何如何。文化人到底该有什么特质,我没研究过,但朦胧地觉得,中国历史上文化人有两类,士大夫式的与乡贤式的,按这种分类,秦洪彦该归于后者。其实二者并无高下之分,中国文化的传承在很大程度是靠乡贤文化人的。

(孙 琇)

责任编辑:刘倩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