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浏览短视频,我关注较多的是农村题材,有东北“梦儿”、内蒙古“波仔”、陕北“蒙蒙雨”等,特别是家乡“大春”的内容是每期必看,刚看时粉丝8万,现在已是50万。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商业团队操作,原汁原味地反映生活。从他们的日常劳作中,可以大致了解到如今农村的样貌。
一块块土地、一粒粒粮食,从耕地、播种、施肥、除草,到收割、储藏、售卖,各个环节很是辛苦费心。老家话说当农民叫“受苦”,一语道尽其中的艰辛。前两天看到梦儿家在沟渠中开荒插上稻苗,大春家在很陡的坡地撒下豇豆种子,他们普遍爱惜土地,在农田里绣花。当然从波仔的镜头中也知道,有一定数量的农田被搁荒,野草长了老高。
土地孕育了万物,土地是人类的命根子。我对土地珍贵的认识与理解,最早是从爷爷那里传承来的。当年跟着他老人家学习了最基本的北方务农常识,要说现在还有一点种庄稼的基础,以及对土地怀有极其深厚感情的话,全部来源和得益于那时。爷爷会把能种的哪怕是边边道道的一丁点地方都种上种子,春雨之后的抢种,夏雨之后的追肥,秋天的抢收,全部抓得很紧,每一步都不让落下。他对粮食的珍惜可以用“极致”二字来形容,绝对不会浪费一粒,即使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一些,我们带回去的糕点之类不知放了多久,他都会阻止扔掉而且毫不犹豫地食用。爷爷对土地的那份执着与热爱,现在回想起来仍然不胜唏嘘、感慨万千。
持续地上学、工作,物理上离农业一线越来越远,而内心对土地的敬重几乎没有改变。至今,我仍然喜欢看诸如《平凡的世界》一类反映农村生活的文艺作品,关心“三农”问题的改革发展,只要有机会争取到大田里站一站,收集保存了一些玉米棒子、谷穗等农作物,中国农业博物馆更是隔几年就去一次。
浓厚的土地情结也表现在日常生活。我喜欢到农贸市场去买菜,看到一车车的果蔬,心里特高兴。家里的花盆,也栽过西红柿、黄瓜、青椒,长势喜人的样子,可以治愈工作中的烦恼。一直有个想法,就是过几年到京郊租一个向阳的小院子,完全按自己的设想打理出来,种一垄庄稼、栽一畦蔬菜,以欣赏为主。
土地是什么,粮食是什么,只有充分了解了、喜欢了、珍惜了,才有可能把有关的事情做好做完美。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只是放不下,就经常想想吧。
(高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