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弟子规》的“著作权人”是贾存仁-凯发k8网站
传递文明薪火 温暖大美山西
凯发k8网站

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品读
当前位置:凯发k8网站 >> 品读 >>
再论《弟子规》的“著作权人”是贾存仁
文章来源:凤凰社     时间:2022-11-19      

《弟子规》是浓缩版的国学经典,与《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齐名,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德育范本。然而,《弟子规》的作者是谁,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课题、评论界争论的难题,甚至是浮山与绛州两县长期争执不休的热点话题。

微信图片_20221119122016.gif

  《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李毓秀(1647--1729)先生所著,《弟子规》问世于清朝乾隆年间,两书相差百年。《弟子规》问世时李毓秀先生已离世百年以上然而《弟子规》诞生后的许多版本都把李毓秀署名为作者,显然有误。一个已故之人,怎么可能是《弟子规》的作者。那么《弟子规》的作者不是李毓秀又会是谁?我所收藏诸多版本,以清代光绪24年1898年和27年1901年的《弟子规》为最早版本,都署名:“李毓秀原著,贾存仁重订”。那贾存仁又是何方神圣?

微信图片_20221119122100.gif

图片来源于:《一缕晨光唤初阳》

  二〇〇八年从发现贾存仁墓志铭以后学术界专家们将《弟子规》的“著作权”人作为研究课题,以揭开历史谜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经过对清光绪《浮山县志》、清理学家贺瑞麟《养蒙书》(1872年)序言之评语、贾存仁先生墓志铭、贾氏宗谱等资料研究,以及无数次专家研讨会论证,终于有所进展:贾存仁先生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卒于乾隆49年(1784年)。学问功底深厚,乾隆36年(1771年)辛卯副贡,例文林郎,中副榜后游学于京城,参与了《四库全书》的编撰,1776年离京返回故乡,成为教书育人的私塾先生。可以肯定的是他在教学中,接触到了《训蒙文》,他发现《训蒙文》篇幅过长,叙述繁琐,不利于童蒙理解和读记,于是参照《训蒙文》之文体,重新进行了创作,旷世新作《弟子规》便应运而生,这就是两部著作仅有的渊源。

  贾存仁是怎么创作出《弟子规》的。为了揭开历史迷雾,还原历史真相,笔者与广大专家学者一起,十四年来苦苦寻找《训蒙文》原著,只有找到原著去研究对比,尊重历史,才有发言权。身边收藏界的朋友都非常支持这项工作,给我提供了大量历史资料支撑,通过史海钩沉持之以恒,终于以重金购得刻于清康熙壬午(1702年)的《训蒙文》原著。

  把《训蒙文》捧在手上时我激动不已,经过一个多月反复比对研究,终于揭开了它神秘面纱,还原了两本著作之间的血脉与传承。下面用数据分析《训蒙文》和《弟子规》继承发展与重新创作的关系。

  两部著作“体量”比对(表1)

微信图片_20221119122113.gif

  表一分析:《训蒙文》共748句,三字一句,共有2244字,分六章;《弟子规》共360句,也是三字一句,共有1080字,分五章。从体量分析,《弟子规》只是《训蒙文》的48%,比《训蒙文》少一个章节。

  两部著作“章节”字句比对(表2)

微信图片_20221119122118_副本.gif

  表二分析:《弟子规》与《训蒙文》前四章节都一样,《训蒙文》最后是“总结”章节,《弟子规》没有;《弟子规》与《训蒙文》相同120句(即360字,是《训蒙文》全文748句的16%。也就是说《弟子规》比《训蒙文》减少388句(即1164字

  两部著作“相同”字句比对(表3)

微信图片_20221119122122_副本.gif

  表三分析:《弟子规》从体量上与《训蒙文》相同之处仅16%,是《弟子规》全文的33%,贾存仁新创内容占67%。

  三部著作“共用”字句比对(表4)

微信图片_20221119122127_副本.gif

  综上数据证实了古今学者和专家的定论。

  贺瑞麟(1824-1893):清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在《养蒙书》序文中对贾存仁的评价:“浮山贾存仁木斋重为删订,如此贾之重订固不能没有先生之实,但其明白简要较便初学,盖为有功于先生者,而其改名亦切事实,正童稚之脚根,开圣贤之辙,殆与原书无异旨也。”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他在解读《弟子规》前言中明确说明:“一位叫贾存仁的先生对《训蒙文》加以修订,并且将它定名为《弟子规》”。 

  那么,如何解释有的版本署名为李毓秀和贾存仁两位作者呢?原某飞行学院教授、临汾市政协文史研究员蔺长旺先生曾在博客发文,对贺瑞麟在《养蒙书》中的“序文”进行客观公正的解读。现不摘录其要点如下,以正视听:

  其一、《训蒙文》与《弟子规》的作者并非同时代,相差百年;两部著作问世后,李毓秀与李贾存仁先后作古,后人如何出版又如何署名,两个作者完全不知道,完全是以后人意指而定。

 其二、光绪七年1881年,津河广仁堂刊《弟子规》曾刊载贺瑞麟于同治二年(1863年)在绛州避难时做的序言。此后,为什么所有版本均不再刊载该序言?贺瑞麟先生在序言中说了什么?仔细品读他的序言可知:当时置于他案头的书有两本:一是署名李毓秀的《训蒙文》,二是署名贾存仁的徐州版本《弟子规》,由于他避难绛州寄人篱下,绛州人要求他将贾存仁徐州版本的《弟子规》冠以李毓秀名下并请他作序,这无疑是给贺瑞麟出了一道大难题。但贺瑞麟作为文化大家巧妙而委婉地在序言中提到:乃知《弟子规》是“浮山贾存仁木斋重为删定如此”(以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删定”二字应之); 但先生还是难能可贵地坚守良知不惜笔墨又重笔明示:“ 而有力者,更能取《训蒙文》而并刻之,即于世道人心益有赖焉!此又余之重有望也。” 这段耐人寻味的话无疑是对历史真相的巧妙暗示与对后人的希冀。他希望有能力的人把《弟子规》与《训蒙文》“并刻”一起,让世人去比较、鉴别。如能如此,贾存仁既“不能没(先生)之实,”又“有功于(李)先生”的旷世功德就会自然而然地大白于天下。贺先生的良苦用心隐晦而明晰,这样的序言是何等的高超美妙!这就是贺瑞麟在绛州所做序言在此后版本不再刊载的原因。

微信图片_20221119122133_副本.gif

  另外,历史上学者直接引用或是提炼、升华、重述前人作品里的警句文字,是常见之事,比如《训蒙文》和《弟子规》总序都引用了《论语》的“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四句话,未必会像今人写文章那样一定要注明参考文献。可以肯定贾存仁在写《弟子规》时不仅仅参阅了《训蒙文》,更主要的是饱览了《论语》,所以《弟子规》开篇就说“弟子规、圣人训”,就已经充分告诉读者弟子规这本书是孔子思想的延伸。即使按照当今社会判断学术论文是否原创的标准,《弟子规》内容中与《训蒙文》有15.5%的相同字句,也不应该被冠以他人之名。

  笔者通过比较研究和分析,归结起来《弟子规》与《训蒙文》两部著作的不同有四:

  一是篇幅体量:《训蒙文》全文2244字,分六章;《弟子规》全文1080字,分五章。

  二是受众群体:《训蒙文》的“蒙”,强调的是儿童启蒙,范围较小;《弟子规》的“弟子”则扩大了外延,泛指全社会所有人的人,即“人之规”。

  三是内容主旨:《训蒙文》的“训”是训教;《弟子规》的“规”是规矩,是老少皆宜人人须遵守的规矩。

  四是历史传承:清光绪《山西通志》载有“贾存仁精韵学,著有《正字略》《等韵精要》及《弟子规》”。《弟子规》问世之后,《训蒙文》便销声匿迹,至今如大海捞针一书难寻,而《弟子规》却广为流传,延绵至今,成为国学经典。

微信图片_20221119122138_副本.gif

  李毓秀的著作是《训蒙文》,贾存仁的著作是《弟子规》,这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根本无法穿越错位、张冠李戴的客观存在。经广大专家学者严谨而长期不懈研究,总算是将《弟子规》的著作权尘埃落定,揭秘了《弟子规》与《训蒙文》与《论语》儒学经典之间的文化传承。训蒙文为贾存仁提供了灵感和文体,贾存仁以《论语》为基础,写出了国学经典《弟子规》,成为中华文化瑰宝。

  我们尊重历史,尊重先贤,向李毓秀贾存仁两位先贤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给予最崇高的敬意。

作者盖丹

责任编辑:文明山西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