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遗落的遗山①-凯发k8网站
传递文明薪火 温暖大美山西
凯发k8网站

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品读
当前位置:凯发k8网站 >> 品读 >>
不曾遗落的遗山①
故乡、二郎担山以及元好问
文章来源:《文明山西》周刊     时间:2022-12-02      

8.jpg

我出生于1966年。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那一年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地席卷全国。对我而言,尽管在“文革”的时代大背景下走完了小学时代,却不敢妄言对“文革”有多深刻的理解。我和很多小孩子一样,该上学上学,该放学放学。当然也不会去思考到底是文化在革命,还是要去革文化的命。

我的故乡在定襄神山。这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村落。村名有个山字,却是一马平川,清一色的水浇地,旱涝保收。农业学大寨的时候,一位省领导在这里蹲点,大约就是因为这里很适合种粮食。可以预料,这里很容易出成绩,“过黄河”、“跨长江”不必太费劲。村边有一条小河叫牧马河,很诗意的名字,一路蜿蜒流过,在河边镇附近流入滹沱河,再一路奔流穿越太行山流到西柏坡。后来单位组织去西柏坡红色旅游,看到岗南水库那一泓碧水,忽然就想到了家乡的牧马河。

能够为神山的“山”字作注解的,应该是村子东北角上那座百十米高的小山包。山上有寺院,叫遗山寺。遗山的由来,据说是二郎神担了两座山,走到此地累了,撂挑子了,便把山遗落至此。登高一望,河对岸四五里处,真的有一座高低相当的山包,可以为这个喜剧式的神话佐证。这两座“山”下,都有泉水涌出,各自形成一个池塘,然后再汩汩流入牧马河。村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每天都来这里浣洗衣裳,成为一道难得的风景。到1980年代,泉水日渐枯竭,村里便在泉眼处打一眼井,再在半山腰修一座水塔。韵味从此嘎然而止。

遗山寺的由来大约与二郎担山的神话有关。寺因山名,很正常。后来我读了一点元好问,心里却疑惑起来。元好问,金末元初大诗人,忻州人氏。现在忻州城里曾有一条元遗山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又改叫建设路了。据信,元好问曾在神山村读书修行。而元好问号遗山。金为元所灭,元好问不愿出仕,以“遗山”自许或有所寄托。那么,遗山寺是因山得名还是因人得名,不敢妄断。元好问虽然诗文俱佳,知道他的人却远不如知道陆游的人多。一日,与朋友闲谈,我把家乡与元好问的渊源讲出来,十分自豪,朋友却是一头雾水不得要领。我随口念了两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我说这正是元遗山的大作《摸鱼儿·雁丘》起首两句。雁丘是汾河十景之一,如今新修的汾河公园里有一处景点叫做雁丘,由来便是元好问为追思一只殉情的大雁垒石葬雁,之后又填词传唱。朋友摸着自己的脑袋说,我还以为是琼瑶写的呢。那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就好像我们去一处名山旅游,导游指着远处的一块石头说,那个叫猴子观海,而我们怎么也看不出来,经过反复指点,终于看出一些相似,便一起恍然大悟道:“哦——”。

1972年,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就建在庙堂里,泥塑早已被砸烂了,墙上的彩绘还被抹上一层白灰。在这样的校舍里,我读了不到两年,便随父母转学到了县城。再过一二年,寺院基本被拆光了,只剩下两座大殿充做学校的办公室,还有三层楼高的一座砖塔立在山顶上。这座塔能够幸存下来,得益于一个唬人的传说,说塔下面压着两条巨蟒,谁动谁就要遭殃。寺院拆过之后,沿着山顶向阳的一面修成了半圈青砖瓦房,一至五年级一字排开,郎朗书声整日不绝于耳。村里的人们都很高兴。破旧立新,新校舍比旧庙堂显然更合适培养“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

只是,若干年后,人们才发现,他们拆的不是四旧,而是不可再生的文物,是一段久远历史的载体。大家又纷纷设想,如果当初不拆,现在再来个整旧如旧,说不定还能开发成旅游景点,为村里创收。这并非臆语,从太原到五台山,我们神山村是必经之路。如今,高速公路已经通车,十分优雅地从遗山边上掠过,直通佛教圣地五台山。如果游客意犹未尽,途经此地停车歇马,未尝不可。定襄县现在已经纳入太忻一体化经济圈,这样一个既有神话传说又有元好问足迹的文化符号,当然求之不得。痛定思痛,文化革命真的把文化的命给革了。

微信图片_20221202153931.jpg

后记,遗山寺现在已经修缮一新。有图为证。

(李亚峰)

责任编辑:刘倩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