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运城市“道德模范”王雪梅—— 不嫌不弃不怨 诠释孝的真谛-凯发k8网站
传递文明薪火 温暖大美山西
凯发k8网站

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人物
当前位置:凯发k8网站 >> 人物 >>
2020年运城市“道德模范”王雪梅—— 不嫌不弃不怨 诠释孝的真谛
文章来源:《文明山西》周刊     时间:2023-10-20      

62.jpg

  今年61岁的王雪梅,是运城市绛县横水镇横南村人。她四十多年如一日含辛茹苦,为小叔子、小姑子成家,贴心服侍患重症的祖公、祖婆、用心照料植物人婆婆,还冲破阻力为孤独的公公找老伴,用心用情用力维系这个家,于平凡中诠释孝的真谛。因此,王雪梅荣获2020年运城市“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努力挣钱贴补家用

  王雪梅原是绛县粮食局面粉厂的一名正式职工。1982年与横南村的张俊翔结婚后,因婆家祖公、祖婆年迈多病,公公、婆婆身体残疾,还有两个上学的小姑子,一个刚9岁的小叔子,丈夫又在县城上班,小家庭虽几代同堂,有天伦之乐,但老弱病残,风雨飘摇,似乎随时都有倾斜坍塌的危险。为更好照顾家庭,她毅然决然辞去“铁饭碗”工作,回到婆家横南村。

  为改善家中情况,王雪梅卖掉自己结婚时新置的衣服、手表以及陪嫁的收音机,借钱在村里开了一个日杂小商店,挣钱贴补家用。除经营好自家的7亩责任田外,又在10多里外的郝庄乡大吕村承包了3亩土地,种植林木等经济作物。为此,王雪梅更加辛苦。春天,风尘仆仆地翻土、整地;夏天,挥汗如雨地锄草、施肥。除周末丈夫可搭手帮衬一下外,平常都是她独自干。炎热的伏天,天还不亮,她便灌上一壶水,装上几个干馒头和几疙瘩咸菜,踏着茫茫的晨雾出发了,时常是太阳落山还在地里忙活。

  在种地间隙,王雪梅还到几十里外的东镇和礼元等集市上摆地摊、卖菜籽,用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竭尽全力地支撑起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家庭。

贴心服侍祖公祖婆

  就在家庭情况稍有起色时,祖公被检查出患了肝癌,她与丈夫东挪西借,凑钱为祖父治病,在多家医院治疗无果后被迫出院。回来后,四处奔波,寻中医,求偏方,听说蝎子、土元可治此病,便上山下沟,扒柴翻土;听说有一种药可止痛,便千方百计寻购此药;输液、打针不方便,她就学打针,陪伴在祖公病床前,端水喂药,洗衣擦身……

  后来祖婆煤气中毒,因当时条件有限,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出院后,王雪梅亲身照料,每天为老人洗手、洗脸、喂饭、洗脚,照顾一应日常。老人大小便失禁,经常弄脏衣裤褥单,王雪梅也从不嫌脏怕臭,一遍遍为老人换洗。临终前,老人曾讲:“这辈子遇上这么好的孙媳,是我老太婆最大的福气!”

照料婆母不离不弃

  2006年4月,残疾的婆母又突患脑溢血,历经两个多月的竭力抢救,却落下了半身不遂。出院后,她亲力亲为,带婆母到十几里外的一家医院针灸,帮助婆母按摩复健,坚持了3个月,婆母的身体日渐康复。谁知好梦易醒,不久婆母又因脑血管畸形再次脑出血,二次手术后虽保住了性命,却成了植物人。

  王雪梅说:“纵然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婆母无意识,她就伏在婆母身边“妈,妈”一遍遍地深情呼唤。婆母不会吞咽食物,她便用胃管一点点地慢慢喂。怕婆母躺得久了患褥疮,她又托人买来气垫床,每隔二三个小时为其翻一次身,接屎、倒尿、洗涮、刷牙、擦身,无微不至。

为公公寻得“老来伴”

  过度的劳累和长期的营养不良,使王雪梅患上严重的贫血、低血糖和脑神经衰弱等疾病,面黄肌瘦,眼窝凹陷,她也毫不在意,仍在为家人着想。

  她觉得婆母去世,公公孤独寂寞,于是,她冲破世俗阻力,不顾闲言碎语干扰,说服丈夫,为公公寻得“老来伴”。

  公公去世后,继婆婆的生活起居,她一如继往悉心照料,始终陪伴在老人身边,照顾老人的衣食起居。继婆婆见人就说:“我能有这么好的儿孙和儿媳是我一生的福气,我知足了!”

  这些琐碎小事,看起来平平常常,但坚持不易,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孝”的真谛。

常 程

责任编辑:刘倩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