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一片片生机涌动的产业基地、一座座干净整洁的秀美村庄、一张张洋溢幸福的淳朴笑脸……走进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乡村振兴区,曾经的红色大地上,已然铺就一条产业兴、百姓富、治理优、乡村美的振兴坦途。
2021年以来,娄烦县抢抓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的机遇,争取国家项目资金50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7000万元,撬动行业部门投入项目资金1亿元,将环汾河水库片区作为乡村振兴区进行重点规划建设,项目包含汾河水库周边2个镇、3个行政村,覆盖人口6077人,项目实施后,带动水库片区周边2个乡镇近6000多人增收致富。
深挖资源厚植红色底蕴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铮铮誓言,显示出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在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内,讲解员正为前来参观学习的100余位全市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讲解高君宇的革命历史。
高君宇故居纪念馆位于娄烦县静游镇,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景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红色遗址、山西廉政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年接待游客可达11万人次以上,目前已成为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山西省民政厅等省市机关单位、山西省中小学生、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
高君宇故居纪念馆紧邻山西省最大的水利枢纽——汾河水库,是省城太原的饮用水源地,属国家限制开发区。2021年,娄烦县确立以经济发展带动红色建设,以红色旅游助力乡村发展的融合发展路径,将高君宇故居纪念馆项目建设纳入全县“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作为中央彩票公益金乡村振兴项目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三年来,县镇两级深挖红色资源,因地制宜推动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厚植红色底蕴,传承红色基因,擦亮红色名片,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高君宇故居纪念馆所在的峰岭底村借助项目建设契机,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将基层组织建设与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一红一绿”党建示范点。利用中央彩票公益金,打造红色文化展示空间,建设赤子广场,新建湿地科普馆和游客服务中心,开展了河渠生态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配套实施了青年大道和旅游公路生态提升等项目,形成了方圆6平方公里的红色文化集中展示区、红色旅游示范区和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古国娄烦,君宇故里,红色精神永放光芒!”在参观了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后,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李群感慨万千。
精准上项目促进三产融合
“以农为主、以游促农、融合发展”,这是娄烦县乡村振兴区的产业发展之道。
一次次专题调研、专家论证后,区建设指挥部提出,打破静游镇、杜交曲镇2个乡镇及峰岭底村、下石家庄村和罗家曲村的地域界限和行政壁垒,跨区联动,实行集中连片、规模化、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构建红色基因传承弘扬区、绿色生态经济发展区和汾河黄金水带“两区一带”的格局。
娄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势较高,光照充足,这里生产的鲜食西红柿颗粒饱满、汁多味正、香甜可口。“以前几乎村村都种小西红柿,但都是零星种植,不成规模。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启动后,当地成功探索形成‘龙头企业 村集体 农户’庭院经济发展新模式,2个乡镇、3个村、180户奖补户同步同向同质推进,户均稳定增收约3000元,村里的脱贫户、监测户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县人大副主任、静游镇党委书记王丽军介绍,“村集体统一提供种植技术、统一帮建种植大棚、统一收购销售,村民收入有了保障,干劲更足了。”
项目的稳步推进催发出峰岭底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吸引本村10多名青年人才回乡创业。近两年来,全村改造完成民宿30多家,发展庭院经济种植18户,两项带动200多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辣椒酱、西红柿酱、小杂粮、卤水豆腐、绿色有机蔬菜年销售量超过4000斤,村民年均增收2000元。通过种植中药材、生猪养殖和开办红色旅游产业等途径,村集体经济增长80多万元,成为全县首个村集体收入突破200万元的行政村。
项目覆盖区内二镇三村沿汾河建成“两区一带”的黄金水道,并建成百公里自行车赛道,圆满承办了2023年国际铁人三项赛事。
与彩票公益金项目相配套,娄烦县建成百公里自行车赛道,赛道把云顶山景区、汾河水库和高君宇故居纪念馆等主要景点连为一体,同时也把环库各个彩票公益金项目连为一体,将特色农业、田园观光、休闲度假、红色文化等农文旅资源串珠成链,补齐旅游经济“行、游、住、食、购、娱”六大基础要素,拓展“商、养、学、闲、情、奇”六大发展要素,形成一步一景、景景相连的旅游发展格局,实现从“过境游”到“过夜游”,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华丽转变。如今,项目覆盖区域内,“农、林、文、旅”于一体、三产融合的产业基地欣欣向荣、蓬勃发展。2023年,成功举办“铁人三项”国际赛事和山西省山地自行车比赛项目,激活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的“快进键”。
“我们杜交曲镇以乡村振兴区建设为契机,发展绿色经济,做活山水文章,走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之路,让老百姓吃上旅游饭。”杜交曲镇党委书记孙亚峰高兴地说:“镇里利用项目资金,发展了生态渔业。‘汾河水库鱼’曾是省城市民餐桌上的上品,也是省城不少大酒店用来招揽生意的招牌。但由于汾河水库生态保护的需要,县委政府于2021年发布公告水库水域全面禁捕。为传承‘汾河水库鱼’这一品牌,同时发展生态渔业经济,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按照‘生态为本、渔业筑基、休闲赋能、文旅康体’的发展思路,在水库下游开发汾河水养鱼、休闲垂钓、乡村渔庄、鲜活水产品冷链物流的产品体系,建设集生态养殖、垂钓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旅游购物等多功能一体的生态渔场,生态渔业以‘活水养殖冷水鱼’为最大特色,打响了‘汾河源’渔业区域品牌,带动娄烦生态渔业发展。”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石楼山景区昔日土窑洞蝶变成市民争相前往的消暑纳凉好去处
产业兴则面貌新,大格局、大投入带来项目覆盖区域的大变化。在项目覆盖区内,集休闲度假、采摘体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石楼山景区与汾河湾营地交相呼应,水库沿线农家乐鳞次栉比;汾河湿地公园美不胜收,成为省城市民打卡拍照的热门地;传统村落罗家曲村的刺绣、剪纸等非遗项目得到保护性开发,重新焕发迷人生机……红色旅游区、休闲康养区、农旅融合区、传统村落区“区区相连”。
“一山一水”向市民递上娄烦全域旅游的名片,同时也成为当地发展全域旅游、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项目。
优化治理放大建设效应
“村庄变美了!出门就是水泥路,家家门前绿树成荫,自来水通到庭院里,村里有了休闲娱乐的广场,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这都是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大变化。”细数村子这两年发生的变化,下石家庄村村民李俊海赞叹不已。
改造前的下石家庄村,道路狭窄,污水横流,群众随意私搭乱建,居住环境堪忧。在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中,村里结合原有的青灰色砖石窑洞的建筑风格,坚持修旧如旧,整饰农房墙体,加强农房特色风貌塑造。改造后的下石家庄,建筑白墙黛瓦、坐落有序,清清的汾河水沿环库步行石板道路自村前经过,是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游人驻足打卡的“网红”地。
项目覆盖村——杜交曲镇下石家庄村成为汾河水库边上花园式旅游名村
与人居环境同步提升的,还有基础设施建设: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村村相通,使过去闭塞的山区一路连省城,富路通四方;百公里自行车赛道,犹如一条彩练将3个行政村一线串珠、一路驰骋;一座座休闲观光驿站、停车场、文化广场、文化画廊的建成,吸引了一批批游客流连忘返,提升了沿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与此同时,和谐新风也吹进了村村落落、千家万户。
2023年12月26日上午,由县委政法委组织开展村企共建文化下乡活动,邀请山西省晋剧院演出的《六尺巷》,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传统晋剧的表现手法,让村民在地方剧欣赏中领悟到“邻里谦让”的道理。
作为项目覆盖区的中心村,罗家曲村积极探索以新时代文明实践路径推动基层治理向纵深发展。2022年以来,村里扎实开展“四好两美”评选活动,通过村组群众全员参与初选,村委会及村民代表大会审核,最终评选出“好婆婆”10人、“最美家庭”2户、最美庭院2户,并在村文化宣传栏将“四好两美”先进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真正起到引领新风尚的作用。同时,强化党支部服务意识,逐步提升党支部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创建“两所两中心”基层治理体系。推广使用“积分制”管理办法,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这是项目覆盖区域在推进乡村治理中的一个缩影。乡村美,看“颜值”,更看“气质”。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建设以来,县、乡、村三级联动,不断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以“四议两公开”为抓手,听取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心声,共同商讨项目发展事宜。在群众知晓度及满意度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得到群众广泛支持,基本实现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下一步,娄烦县将进一步巩固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建设成果,坚持“五大振兴”同步推进,坚持走农文旅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争创国家乡村振兴先行县,为全面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