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如“小马拉大车”疲劳行径。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主阵地,承担了众多超出自身资源和能力的任务和事务,基层治理的时间和精力被各项自上而下的任务和事相占据,逐渐偏离社区基层治理主轨道,导致社区基层治理成效差,居民满意度低,违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基层减负迫在眉睫。
为切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让基层治理回归本位,阳泉市城区北大街街道后底沟社区党委按照党中央关于基层减负的有关要求,立足社区实际,积极探索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打好一套组合拳,重拳破解“小马拉大车”的难题,及时纠正社区“小马”行径方向,让“小马”稳步快跑。
精准靶向减负,让“小马”站起来。社区身为一匹“小马”,只有微小的权利,缺乏充足的权限和资源,随着社会治理的重心不断下移,社区承担了超过本身承受的能力的众多事务,导致“小马”经常“拉不动大车”。近年来,社区严格落实民政部、省民政厅“不应由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出具证明的22项事项清单”,全面梳理社区职责,通过将职责亮出来,将准入事项摆上台,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事项和职责,避免职责不清造成的工作重叠与推诿,将不属于社区事务和职责的任务和事项拦在社区第一线,让社区工作更加有序高效。减负工作开展以后,社区将亲属关系证明、贫困证明、工作证明等不应由社区出具的证明拒之门外,同时主动规范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坚持“办的了的事快速办,办不了的事情帮助办”,积极为前来社区办事的居民解决烦心事、糟心事。减负工作开展以来,社区工作人员在众多行政事务中“松绑”,有更多的时间抽出身子扑到社区基层治理当中,社区工作人员主动融入到居民群众当中,及时化解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社区政策宣讲、民生救助、平安建设、安全防范、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深入居民群众当中,提高居民群众综合素养,提升居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素质和能力,让“小马”卸下负担,站起来。
创新治理模式,让“小马”跑起来。“小马”重点要拉好基层治理这辆为民服务的“车”。社区内的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是社区基层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减负工作开展以后,后底沟社区“放开双手”,重点在基层治理上“大展拳脚”。近年来,后底沟社区立足社区实际,“坚持下沉重心,打通诉源治理关键节点”,坚持源头治理,将基层治理的关口前移,用枫桥经验做“药引”,制出社区治理的良药妙方。依托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四诊”工作法和协商议事品牌“幸福圆桌会”,逐步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化解责任体系,持续完善矛盾纠纷分析预警、民情报告、受理登记、联动调处、回访督办等制度,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实行“分诊”“出诊”“会诊”“复诊”层层叠进的“四诊”工作法,依托网格化管理,通过“四诊”把脉诊疗,引领社区居民群众主动参与隐患排查和矛盾纠纷调解,从而“止讼息争”。依托“幸福圆桌会”协商议事品牌,用一张“圆桌”汇聚各方代表,抛开职位身份的差别,人人都能上桌唱主角,在圆桌上平等议事,激发了社区内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老旧小区改造、上下水管崩裂等影响居民生活的烦心事,糟心事,推动社区基层治理水平站上新台阶,社区“小马”回归赛道,跑起来。
插上智慧翅膀,让“小马”快起来。随着新时代新形势的变化,社区“小马”面临了新的挑战,社区基层治理工作已从线下逐步延伸到线上网络,手机微信和智能化信息平台已经成为基层治理新的“跑道”。为让社区基层治理工作更加有序高效,后底沟社区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信息化手段,借助网格微信群、邻里微光系统等智能化信息化平台,线上开展基层治理,为社区治理插上了智慧的翅膀。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通过线上平台开展信息收集、居民回应和问题反馈,在线下及时处置,双线结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率。居民不仅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便捷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还能实时掌握问题处理的进度和结果,无论是基础设施维修、环境卫生整治,还是邻里纠纷调解,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响应和处置。社区还通过微信群和邻里微光小程序精准地把握社区居民的问题需求和民情舆情,提升了服务的精准度,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居民满意率,构建起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格局,社区“小马”插上智慧的翅膀,快起来。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后底沟社区在基层减负上获得显著成效,社区工作者能够轻装上阵,更好地履行职责,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实现基层社区治理水平稳步提升。社区减负增效工作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社区将以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和发展枫桥经验为抓手,巩固现有成果,保持减负的力度不减,持续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智能化水平,同时不断强化社区自治能力,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以适应社区发展的新需求和居民的新期待,推动社区减负增效工作迈向更高的台阶,助力社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苗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