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阳泉市城区白羊墅社区党委以基层党建作为“第一信号”,以高效便民作为“第一考虑”,以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减”字上下真功夫,让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全力以赴投入到为民造福的工作中。
“党建品牌”减“重心”不减“初心”。社区党委以“风帆”党建品牌为抓手,积极与村委会、辖区企业单位结对共建,按照“岗位所需、党员所长”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行“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建设。与村委会一起,梳理城乡社区党建、民政、人社等服务事项,根据权责范围、关联程度、服务对象等科学整合,达成服务治理与村委会实行民政“多服务”,环境安全“多治理”,纠纷调处“双调解”,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围绕“一站式、跑一次”服务目标,优化设置“一口清”解答窗口,和“一站式”办事窗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党群服务平台,全面推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和“午间不打烊”延时错时服务,不仅解决辖区群众“一家双户籍,办事多跑路,上班没法办,下班没处办”的难题,同时提升城乡社区服务质效。通过建设标识统一、设置合理、服务规范、资源集约的“一站式”服务窗口,实现辖区网格服务全覆盖,用“全优”服务阵地彰显“全优”服务品质,成功打造“15分钟基层服务圈”。在辖区6个网格上建立6个党支部,将驻地单位中石化山西石油分公司、山东铝业阳泉矿在职党员下沉网格,充分发挥他们各自资源优势,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开展结对帮扶、健康义诊、政策宣传等活动,从而减少基层党建工作形式上的“重心”,让党员投入到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中。
“精细网格”减“数量”不减“质量”。为卸掉基层社区工作人员身上过多的重担,切实达成“减负增效”的目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村社联合模式,建立“全岗通”村社工作者培训体系,全面实现“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既让群众找一个人、办所有事,又让社区工作者从“专人专岗”转变为“全科全能”的多面手,减少“一站式”坐班接待人数,让更多的网格员走出办公室、走进网格中,腾出精力用于走访服务群众,实现理念转型、服务升级,实现“减”工作数量而“不减”工作质量。村社将原先的基础网格进行有效整合,与驻地单位501矿、圪台村结对共建,实现阵地共享、活动共联、服务共促、难题共解。通过联合,将原有的6个网格进一步细化为25个微网格,由社区主任担任网格长,社区工作人员、全科网格员担任网格员,并由社区居民负责每个“微网格”,充分发挥微网格员的基层治理“触角”作用,以村居网格化精细管理体系为载体,推动“微党建 ”“微调解 ”“微服务 ”“微安全 ”“微活动 ”深度入格,充分盘活“微网格”治理活力。通过“大社区、微治理”的方式,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水平,凝心聚力为民服务,提升治理能效。
“多元共治”减“压力”不减“动力”。社区党委始终坚持“多元共治”这一理念,减少了“单枪匹马”的压力,激活了基层治理的动力。社区加强服务资源整合,细化管理服务机制,通过“风帆”服务品牌,推动联合党委服务能力提质升级。通过与“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阵地联用,寻求把矛盾化解的阵线前移到“最近一公里”。通过“横向建队伍,纵向抓服务”的模式,探索建立“网格 全覆盖”服务体系,组建“网格 爱心”服务团,成立社会组织,以群众为主要力量。挖掘、培养居民自治生力军、带头人,特别注重从老党员、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中发现自治“人才”,发挥他们老熟人、邻里亲“润滑剂”作用,开展遍访服务和爱心帮扶活动,利用社会组织力量,减轻社区工作人员压力,与社区民警、法律顾问等多方力量协作,形成“多位一体”矛盾纠纷互助渠道,推动棘手问题在阵地中办结、矛盾纠纷在阵地中化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项,关怀“一老一小”,让服务群众跑出“加速度”,推动社区服务延伸至最基层。积极探索形成“125”工作模式,即:围绕坚持党建引领1个核心,依托城乡融合模式,凝聚居民自管小组和社会组织2股力量,实施“解民忧、知民情、消民怨、除民虑、暖民心”5个治理微项目,为居民办好“微”实事。执行“721”首问责任制,最大限度便民惠民。70%的事项首问负责人当场办理;20%的事项不能当场办理的,在规定的最短时间内完成办理;10%的事项不属于社区职责范围的,告知群众具体办事部门,并做好跟踪,做到“一件事一次办”,提高效率,减轻工作压力。
通过基层减负,真正发挥社区在组织、宣传、引导方面的作用,让党员动员起来、居民动员起来、志愿者动员起来,形成合力,既给社区减负,又增加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老百姓的沟通与交流,加大服务居民的力度,让社区工作回归本质工作。社区党委会打牢思想根基,以真抓实干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真正推进基层减负落到实处,社区工作人员才能“轻装上阵”“快马加鞭”提质增效,服务于民“最后一米”,城乡基层治理再上新高。
(李振瑛)